自治区设立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来源:呼和浩特时间:2022年12月15日编辑:胡丽楠
导读: 12月14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获悉,为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加快推进我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经过组织遴选、评审、论证和公示等环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三所高校被认定为我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12月14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获悉,为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加快推进我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经过组织遴选、评审、论证和公示等环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三所高校被认定为我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据悉,内蒙古大学李光鹏团队研发的肉牛良种繁育技术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于增强我国畜牧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团队在圣泉和侩牛牧业公司建立“良种牛繁育中心”,形成“万头牛标准化养殖基地”。赤峰圣泉牧业公司与团队实施肉牛联合育种项目,累计完成肉牛冷配7.1万头,胚胎移植近4000头,带动全苏木756户农牧民致富。


内蒙古大学科研团队围绕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蒙古文及多语种服务软件、云计算平台资源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其成果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多项空白。


内蒙古工业大学黄平平教授团队“微变监测雷达”技术成果突破了微变监测雷达设计、高分辨率成像处理、高精度长序列形变反演等关键技术,该技术成果转让福建特力惠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矿山边坡、大型建筑、滑坡灾害及应急救援等的监测与预警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内蒙古工业大学常泽辉教授团队研发的“基于聚光集热的太阳能设施农牧业土壤跨季度储供热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项,累计转化金额为450万元,对应技术服务费40万元,在北京市、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建成太阳能设施农牧业土壤跨季度储供热示范工程25处,产业化经济规模近亿元。


另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研究团队研发的“冠心舒通胶囊”“广枣通脉胶囊”两个新药转让企业,产值已超过7亿元。主持制定了11项蒙中药材栽培地方标准,为大面积药材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