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敖汉旗大地春风日暖,人们治沙造林兴致盎然。尝过生态破坏“苦果”的敖汉人,拿起铁锨、拎起水桶,同前辈一般深入沙区腹地,参与防沙治沙、国土绿化,求解新时代可持续发展之和。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敖汉旗沙化土地面积达259万亩,沙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一半。于敖汉人而言,记忆中的这片土地总是黄沙滚滚,“沙包子会打滚,沙坨子会伸腿”成为当时沙区百姓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流动、半流动沙地以每年7万亩的速度递增,到处肆虐的沙害拖得敖汉旗发展进程慢了又慢。
如何将“不毛之地”变为“发展沃土”,成为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一场人和沙的对峙在漫长岁月中展开。于是,敖汉人怀“生态立旗”之志,亦付“愚公移山”之力,“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化林分修复改造等一批批生态建设精品工程,逐渐在敖汉旗的一片片沙窝里扎稳根基、拔地而起。至此,敖汉的风泛起了绿海的波涛。
荒漠化防治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长期来看,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敖汉人闻讯立即行动,聚焦重点任务,再次踏上了防沙治沙的新征程。
一直以来,在沙海铺展绿色版图是几代敖汉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秉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态建设宗旨,2023年,敖汉旗委、旗政府动员旗直部门与北部“五乡一场”300余名干部职工走出机关,深入科尔沁沙地参与固沙劳动。仅用时一天,便夹设稻草沙障150余亩,形成稻草网格2.5万余个,人工造林100余亩,栽植柠条、樟子松、沙地柏1.6万余株。同年,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彰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驱车行驶在敖润苏莫苏木境内,远处的沙地迎着初升的太阳泛着银光,只见一排排光伏板如列阵的士兵般整齐划一地捍卫着沙海。光伏板上,尽情吸收着清洁的太阳能,光伏板下,草方格沙障次第相连,固守着一片又一片流沙。
在这里,绿色发展成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在草方格内撒播了沙打旺种子,等到夏天牧草长起来,会成为当地牛羊重要的饲料补充源。”据敖润苏莫苏木书记介绍,这种“牧光互补”模式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的一次有效实践,也是防沙治沙助力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在光伏板下种植优质牧草,可以利用光伏板挡风降速、减少蒸发,从而提高植被存活率,达到固沙目的。同时,每年还可为1000余头(只)牛羊提供优质牧草,这对当地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和牧民增收来说,是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翻看敖汉旗2024-2030年生态建设规划,清晰的数字描摹出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
完成沙区总治理面积35.6万亩;
完成造林种草4.55万亩;
完成林草质量提升31.05万亩;
对沙化土地实施综合治理,完成工程固沙4万亩;
新建、硬化穿沙公路14条71.8公里……
昔日的敖汉旗“沙进人退”,今时的敖汉旗绿染沙海。秉承着“不干不行、干就干好”优良传统的敖汉人,将以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统领,以实现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和稳步提升林草植被盖度为目标,深入实施“2+3+3”综合治理模式,全面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全球500佳”的敖汉旗生态建设再添荣光、再续辉煌。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