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守好一湖碧水护好绿水青山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时间:2022年08月17日编辑:孟凡
导读: 夏日的呼伦湖,波光粼粼,生机盎然。千百年来,她宛如碧玉一般镶嵌在青翠草原,用一池碧水滋润着茫茫草原,佑护着万千生灵的生息繁衍。

夏日的呼伦湖,波光粼粼,生机盎然。千百年来,她宛如碧玉一般镶嵌在青翠草原,用一池碧水滋润着茫茫草原,佑护着万千生灵的生息繁衍。


呼伦贝尔呼伦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素有“草原之肾”之称,在蒙古语中意为“海一样的湖泊”。为保护这片碧水蓝天,多年来,将呼伦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一号工程”,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治理项目为抓手,坚持点上治理与全流域治理并重、河湖治理与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并重、工程治理与科学管护并重,深入落实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开展了环湖沙化土地治理、草地退化治理、入湖河流沿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项目,重现了呼伦湖胜似仙境的美景。


从“治湖泊”到“治流域”


呼伦湖重现勃勃生机


漫步在呼伦贝尔新右旗呼德诺尔湿地,静静地倾听候鸟的鸣叫,让人身心舒畅,心旷神怡。“这里曾经是一片洼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不但为群众打造出一方休闲娱乐的亮丽景观,还提高了中水回用率,为呼伦湖流域水质改善增添一份保障。”据新右旗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呼伦贝尔新右旗成功将污水厂处理后的中水引入环城河道,约4000米的环城水系如一条丝带绕城而行,与呼德诺尔人造湿地融为一体,让草原小镇更加舒适、灵动。


呼伦贝尔新右旗的再生水回用工程只是呼伦湖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部分。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切实强化从“治湖泊”到“治流域”的转变。


——在呼伦贝尔呼伦湖周边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呼伦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57万亩草场自2020年起全部禁牧,流域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呼伦湖植被恢复明显,植被覆盖率逐步提升,有效遏制了流域草原退化、沙化趋势。


——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实施呼伦湖生态补水工程、下游渠道护岸项目等水利项目,建立呼伦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运行管理机制,编制实施《呼伦湖生态补水调度方案》,进一步保证了生态补水能力。


——取缔关停环湖周边全部餐饮旅游经营企业,清除各类经营设施106处、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陆续完成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湖滨河滨缓冲带、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471户,切实削减了人为干扰因素对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全面完成呼伦贝尔海拉尔区、满洲里市、牙克石市和扎赉诺尔区等8个环呼伦湖周边及主要入湖河流沿线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10项呼伦湖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项目建设,让呼伦湖流域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随着呼伦湖治理不断推进,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成效不断显现:呼伦湖水量保持在合理区间、水质指标稳步向好、生物多样性指标明显改善。干涸了15年的新开湖已于2021年6月重新开始注水,据测算目前新开湖水面面积已达100平方公里以上,水量约2.2亿立方米。截至2022年7月底,呼伦湖水面面积扩大至2243.6平方公里,水量达139.3亿立方米,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从“工程治理”到“科学管护”


尽显生物多样性之美


在呼伦贝尔市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内陆湖泊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水生生物多样性和富营养化监测方面的实验,通过研究呼伦湖水体中的鱼类,浮游动植物等水生生物情况,从而为研究呼伦湖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供基础数据。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设立呼伦贝尔市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内陆湖泊研究院,积极引进培养高端技术人才,不断深化与中国环科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国内权威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大量课题研究,针对湖水水质成因、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内容深入开展科研合作,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科学规划和实施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了更好地保护呼伦湖,保护呼伦湖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对呼伦湖的科研监测能力和管护执法能力,在呼伦湖7400平方公里的重点保护区域内,围绕着8个管护站和5个核心区,共建设了29个监控视频的塔台,有468公里的环形数据网络,在重点监测区建设了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对呼伦湖保护区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


这些覆盖呼伦湖保护区全境的视频监控系统与数字化平台、先进的移动执法设备,犹如“千里眼”“飞毛腿”,为科研和管护工作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不但对各类违法行为形成了极大震慑,还为观测记录和救助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便利。


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人为干扰的有效控制,野生动物重新活跃、种群持续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至今,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呈连年增加态势,鸟类由333种增加至345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Ⅱ级保护动物鹰鸮、凤头蜂鹰;呼伦湖水系鱼类种数由32种增加至39种,哺乳动物种类已由35种增加至38种。


从“势单力薄”到“群策群力”


携手共护湖水安澜


“2003年进入保护区境内的黄羊,得到了我们的及时救助,如今已由最初的8只,繁衍为现今的83只。保护区就是我们的家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周边群众提高保护意识、爱护环境和野生动物是我们的职责。”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呼伦沟管护站站长陈俊说。日常工作中,管护站工作人员通过入户宣传、定期座谈、发放传单等形式,充分发动保护区内居民进行共同管理、共同保护。


“每年4月,大批鸟类会筑巢繁殖,辖区内鱼类积聚,私捕滥捞等违法行为也相对较多,我们会相应加大宣教工作力度,在群众心里播下环保的种子。”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嘎拉达白辛管护站站长李国海告诉记者。随着呼伦湖综合治理力度加大,保护区各项工作的深入,加上当地居民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私捕滥捞行为已基本杜绝。


为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呼伦湖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呼伦湖全民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呼伦贝尔市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持续加大宣教力度,利用呼伦湖综合治理展厅和各基层管护站,引导社会各界及大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和实地教学、组织万人志愿者行动等,不断提高群众保护环境卫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将守护“母亲河”的思想,深深融入到呼伦贝尔各族人民的血脉与灵魂。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呼伦贝尔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持续抓好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作为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实践,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全市上下的倾力保护和治理中,呼伦湖,这个维系万千草原生灵的“母亲湖”,将璀璨夺目、奔涌向前,在绿水青山间划出一道亮眼光芒。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