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发展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通辽日报时间:2022年06月20日编辑:胡丽楠
导读: 近年来,通辽库伦旗始以“走生态路、兴农牧业、打文旅牌”为宗旨,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为突破口,推动农牧业发展导向由数量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形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全旗农牧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兴、百姓富。

近年来,通辽库伦旗始以“走生态路、兴农牧业、打文旅牌”为宗旨,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为突破口,推动农牧业发展导向由数量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形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全旗农牧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兴、百姓富。


延伸荞麦产业链 打造富民强旗的特色产业


库伦旗依托荞麦原产地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中国荞麦文化之乡”品牌优势,将荞麦产业打造成符合库伦特色作物发展的朝阳产业。通过建设荞麦标准化体系实验基地、种植新品种等措施,不断加大荞麦生产技术投入,在品种引进、提纯、扶壮和栽培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机械收割方面采用机械化直收粒技术,确保稳粮增收。


2021年,库伦旗春耕西葫芦种植合作社从市农科院引进纯度较高的荞麦品种“通荞五号”进行示范种植,取得良好成效。“产量和籽粒饱满度都比以前的品种要好得多,下一步想加工成面粉,普通荞麦面粉的价格在3.5元左右,‘通荞五号’加工成面粉可卖到6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李庆彪介绍说。品种改良、产量提高、技术进步,为广大种植户增添了底气,全旗荞麦种植户不断增多,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对荞麦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荞麦相关产品越来越多,苦荞茶、荞壳枕及荞麦米、面、酒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发展特色种植业 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2年初,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光到外地考察学习,了解到羊肚菌栽培项目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好项目。“这茬儿羊肚菌是在2月初才试种的,仅过了两个月就成熟了,非常成功,让我这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今后不仅村集体经济发展有眉目了,村民发家致富也有方向了。”王伟光信心满满地说。


这批成熟的羊肚菌是王伟光引进试种的试验菌,考虑到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只种了1亩地,经过两个月的精心培养,收获了近600斤,按市场价鲜货每斤80元算,收入可达5万元,烘干后每斤售价高达800元。目前已全部预定。羊肚菌产业可以通过温室轮种复种、就地务工等形式促农增收。“羊肚菌种植成本低、污染小、效益高,市场前景看好,接下来将扩大种植规模至80亩,让更多村民加入进来,共同致富。”水泉村驻村第一书记谢海峰说。


根据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该旗全力调整林种和树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自2015年以来,水泉乡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推广锦绣海棠栽植项目,从市林科院引进锦绣海棠种苗7.2万株,通过宣传引导、技术指导和典型带动等措施,先后在22个嘎查村建立了90个锦绣海棠示范园。目前,全乡锦绣海棠、苹果梨等经济林果产业面积已达5000多亩、35万余株,种植户发展到2000多户。今年,该旗计划利用中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衔接资金2000万元,实施锦绣海棠万亩果园建设项目,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集体经济+帮扶户”的模式经营,在全旗8个乡镇苏木建设71个果园,栽植27万余株锦绣海棠果树,对巩固脱贫成效、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特色养殖产业 加快推进牧业转型


额勒顺苏日图嘎查村农民那顺毕力格拥有动物疫病防治员、畜禽人工授精技术员证书,为了做好马匹品种改良工作,他自掏学费先后到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试验基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马学分会理事会员单位北京国骥种马场有限公司参加技术培训,学习马繁育、配种改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现在每年给150余匹母马配种,定胎率达100%,每匹母马配种费用在3000元左右,每年自己还能卖三四匹小马驹,年收入30万元左右。”那顺毕力格满脸喜悦地说。


同村的青格乐则是通过快手直播平台售卖自己饲养的马匹,“现在我的马已经改良到第3代了,血统越来越纯正,改良过的马速度更快、价格更高。”青格乐说。现在平均一匹马可以卖到10万元以上,很多甘肃、青海和云南的养马爱好者都成了他的老客户,年收入可以达到30多万元。“下一步,想做既专业又系统的配种繁育改良,再引进几匹好品质、好血统的种公马,加快良种马繁育、培养优质马种,为提升马匹品质和换代升级增添力量。”谈到未来发展,青格乐信心满满。


家住库伦镇哈拉胡绍嘎查的呼日乐巴特尔,2014年从黑龙江省引进了20多只鸵鸟雏,开始发展鸵鸟养殖。2018年鸵鸟开始产蛋,20只鸵鸟年产蛋120枚左右,收入3万多元。尝到甜头的呼日乐巴特尔于2019年购买孵化器开始自己孵化鸵鸟,每只鸵鸟雏以90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到周边的嘎查村以及科左后旗、奈曼旗等地,形成了“产蛋——孵化——成长——出售”一整条营销链条,创收能力不断增强。经过6年的细心经营,呼日乐巴特尔家的鸵鸟已发展到50多只,鸵鸟养殖成为了他家一项增收致富产业。呼日乐巴特尔的鸵鸟基地从最开始仅供游客免费观赏,到后来开始销售鸵鸟蛋、鸵鸟肉和鸵鸟油,发展得越来越好。呼日乐巴特尔和爱人还在快手平台上每天定时直播,线下线上同时销售,鸵鸟产品供不应求。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些村民也纷纷建起了鸵鸟基地,搞起了鸵鸟养殖,呼日乐巴特尔在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等相关服务的同时,还回收他们的鸵鸟产品统一销售,带领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在扣河子镇酒局子村金虎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地1000平方米的驴舍里,80多头毛驴体格健壮、精神抖擞,或悠闲踱步、或仰天长吼、或打滚撒欢。别看这些毛驴貌不惊人,但全身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存栏最多的时候达300多头,年出栏800头左右。除了在本地销售,大多销往河北、山东等地,纯利润能达到80万元左右!”养殖户许岩蕾回想起和丈夫王金虎刚开始养驴的情形,话匣子顿时打开了,“那时候没想过规模会做到这么大,养殖过程中发现毛驴耐粗饲,而且耐病、抵抗力强,饲养管理也比较简单。家里有30亩地,毛驴的草料来源也不成问题,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一干就是10多年。”尝到甜头的夫妻俩琢磨起如何让养驴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凭着多年来对毛驴市场的摸索与观察,他们发现驴肉和驴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夫妻俩说干就干,从单一的销售模式向多元化转变,进一步延伸了毛驴的产业链。“现在除了育肥驴,每年还加工4万斤左右的驴肉,其中驴皮单独销往山东,这两项的年纯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许岩蕾一边给毛驴添加草料一边算起了致富账。“接下来,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场地也要扩建,得把握好发展机遇呀!”谈起今后的打算,许岩蕾信心十足。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了帮助有养驴想法的村民拓宽增收渠道,许岩蕾和王金虎不仅向村民低价出售自己家的驴,还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带动本村乃至周围村20余户村民养驴。扣河子镇秦家沟村文家杖子屯的文国山看准了养驴的发展前景,在王金虎的帮助下,购买了50多头驴进行饲养。“我养驴有一年多了,这期间有啥不懂的就找金虎,到现在一共卖出去30多头了,还存栏60多头。这两年驴价也越来越好了,我这信心越来越足!”文国山看着毛驴乐呵呵地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下一步,库伦旗将继续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巩固扩大特色产业发展成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