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一团“小绒毛”成就亿元“大产业”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时间:2023年05月06日编辑:胡丽楠
导读: 摇身一变,价格成千上万。小小绒毛制成产品,硬是从乡村走出,漂洋过海进入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档专柜,走出了国际范儿。

摇身一变,价格成千上万。小小绒毛制成产品,硬是从乡村走出,漂洋过海进入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档专柜,走出了国际范儿。


4月21日,记者一行走进临河区八一乡章嘉庙村,实地了解章嘉庙村是如何把小小绒毛,通过选、洗、梳、纺、织到远销海外,链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临河区绒纺扶贫工厂,工人正按照颜色、品质,手工分选着刚从农户手里收购的羊毛。之后,羊毛、羊绒再按颜色、等级送入10米多长的洗毛机,经过6道工序清洗、烘干,最后打包成独立包装,整齐叠放在仓库。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被送到梳绒厂分梳加工。


在张平三的盛平羊绒加工厂,24台梳绒机器正轰隆隆工作着。原毛送入机器,出来的羊毛变得又绒又细又软,拿手一抓,轻得像朵云一样。梳好的羊毛被打包好堆放在仓库,等待它们的是本村和其他远在河北、山东、浙江的客户。


张平三今年50岁,2015年,在政府支持下,他买下这片地,盖了几间正房和大仓库,注册了盛平绒毛加工厂。除了他们两口子,还雇了4个工人,都是本村的,每月工资5000多元。


“行情一般时20多万元,行情好时能赚更多。”谦虚低调和财不外露的固有思想,让张平三一提收入便羞赧一笑。


最早踏足绒毛生意的刘永兴,厂里有68台分梳机,还有着那条全村唯一的洗毛流水线,年洗绒毛7000多吨,年收入500多万元。“这些利润都不高。”刘永兴的儿子刘杰龙说。一心想把产业做大做强的“绒二代”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内蒙古蒙谛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在成衣市场试水。


产品90%以上出口欧美,公司年收入几千万元,内蒙古博斯特羊绒制品有限公司是村里一家生产海外订单的企业。这两天,董事长樊荣正在南方参展,每次回来,订单就会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


一条产业链,养活一村人。土生土长、今年65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东武说:“村里的300多户被征地拆迁成了失地农民,园区建成后,60岁以下的基本在工厂打工,工资六七千,有五险一金;上了岁数闲不住的还能当个保安、清洁工。”与此同时,一部分人选择就地创业,一时间,家庭作坊式的绒毛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到2016年羊绒发展高峰期,注册企业曾一度达到43家。


如今,章嘉庙注册登记的小微企业有32户,共建成厂房5.8万平方米,有绒纺机1300台,每年梳绒、梳毛8000吨,年总产值6.86亿元,解决地方就业500余人。“绒毛产业属于出口导向型,近几年,临河区委、政府依托八一乡章嘉庙村绒毛产业资源优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建设了临河区绒毛扶贫产业园,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整村就是一条绒毛产业链,村口成为外贸“出海口”,曾名不见经传的章嘉庙,成了当地农民的创业福地。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