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人寿内蒙古分公司2025年“3·15”消费者权益日系列宣传三:警惕“减免债务”骗局,守护您的钱袋子

来源:内蒙古财经网时间:2025年03月10日编辑:王亚茹
导读: 近期,不法分子打着“减免债务”的幌子,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甚至虚假APP设下连环陷阱,已有消费者因轻信此类宣传而损失惨重。今天,合众人寿内蒙古分公司用真实案例和大家一起来拆穿这场“债务骗局”的套路!

“免息停催!修复征信!贷款不用还?”刷手机时看到这样的广告,您是否心动过?近期,不法分子打着“减免债务”的幌子,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甚至虚假APP设下连环陷阱,已有消费者因轻信此类宣传而损失惨重。今天,合众人寿内蒙古分公司用真实案例和大家一起来拆穿这场“债务骗局”的套路!  


案例一:“债务清零”变“钱包清零”,APP竟是“吸金黑洞”


W先生(化名)因信用卡逾期压力大,在某平台看到“专业债务优化,停催免息”广告,下载了一款名为“XX债务助手”的APP。客服声称缴纳贷款金额10%的服务费即可“延期还款、消除征信记录”,W先生转账8000元后,对方发来一份伪造的“银行结清证明”。一周后,催收电话未停,APP却无法登录,个人信息还被倒卖给诈骗团伙,频繁收到“高息贷款”骚扰短信。  


案例二:“征信修复”是假,“连环收费”是真


L女士(化名)因担心征信影响子女升学,轻信“征信修复师”承诺,支付5000元“材料费”后,对方以“疏通关系”“加急处理”等名义多次索要费用,累计骗取3万元。最终,L女士的征信记录未有任何改善,对方却人间蒸发。  


骗局三大套路:专盯焦虑人群“割韭菜”


1. 精准钓鱼:利用“停催”“免息”“修复征信”等敏感词吸引急需解决债务问题的群体。  


2. 伪造资质:冒充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甚至开发高仿APP、假公文增加可信度。  


3. 层层收割:以“服务费”“保证金”名义诱导转账,得手后拉黑跑路,或转卖个人信息二次牟利。  


债务压力大?合法解决才是正途!


1.非法代理危害大:  


人财两空:支付高额费用后问题未解决,还可能因泄露隐私遭遇二次诈骗。  


征信雪上加霜:伪造材料“洗白”征信涉嫌违法,情节严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债务越滚越多:拖延还款可能导致罚息累积,甚至被起诉强制执行。  


合法途径这样走:


1. 主动协商:直接联系银行、保险公司或持牌金融机构,申请分期、延期等正规方案。   


2. 量入为出:合理规划收支,切勿“以贷养贷”陷入恶性循环。  


一、捂住钱包三不原则:


不轻信“百分百减免”“内部关系”等夸张承诺!  


不点击陌生链接、下载不明来源APP!  


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  


二、金融权益守护指南:


认准资质:查验机构是否具备金融业务许可证。  


留存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需完整保存。  


及时报警:遭遇诈骗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债务难题不可怕,非法捷径才危险!


本文案例源自网络公开报道,人物及平台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注:文案结合真实诈骗手法改编,突出风险警示与实用建议,语言风格贴近生活,便于传播。


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

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